如果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属于一个层次,那么对社会有所贡献则属于另一个层次。
强德平是来自甘肃榆中北部山区的一名倔强小伙,母亲有视力障碍,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在家乡政府和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2015年他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大学是青年人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时光。初入大学,他就以坚强意志和刻苦训练获得学校“军训标兵”称号,同时也在学校运动会和院运动会上,获得多个项目的冠亚军。
2016年3月,他作为“珍珠生”代表,与全国两百多名优秀教师一起赴台,参加了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举办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因为目睹了很多教育、公益行业的优秀人士为了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不懈努力的事迹,回来后他迫切希望做一件回报社会、无悔青春的“大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了学校网评组,在与成员们互相探讨问题的氛围中,他感受到了一种文化张力和思想自由。他也因此与时评结下不解之缘。
从起初将时评视作一种挖掘自己文学基因的方式,到后来慢慢琢磨到时评的独到意义,他历经了一年多的勤奋耕耘。这期间,他有上百篇文章被媒体拒之门外,也有出彩文章带来的荣誉收获。在2016年10月和11月间,他先后获得了由《中国教育报》主办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教育组三等奖,湖南红网主办第二届“评论之星”选拔赛十月“月度之星”称号。2016年底,他凭借刻苦努力的优异表现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网评组组长。
与时评相伴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任何一个时代,同龄人之间是最能互相了解的。然而,网络上常常能看到一些网贷乱象以及消极言论,因为深知这些东西对青年人的危害,他认真分析这些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并在引导青年大学生远离网贷陷阱,如何在国家尊严问题上扮演角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其中,2017年5月他凭借《在国家尊严问题上,不妨做一个平静的发言者》一文,更是荣获新华网主办首届评论大赛优胜奖。
除了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他也尝试思考一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对于“微信刷票”行为,他曾提出了应该对这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红牌警告的观点;对于“感恩教育”现象,他认为应该辩证看待,尤其不能让其成为一场情绪消费,沦为一些人牟利的手段;他也觉得青年学生找工作应该脚踏实地、精神文明建设要补足历史的精神之钙、立法维护校园安全紧迫必要、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意义重大、青年人应有维护国家形象的自觉意识……
这些文章和荣誉的背后,是他经常思考问题到深夜,翻阅资料错过饭点,一整天浸泡在图书馆。有时为了抓住评论的有效时段,他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开始写作。两年多下来,他也在同学们中间小有名气。无论是对爱好的长期坚持,还是对评论的严谨态度,都让身边同学“很服气”。作为大家眼里的青春榜样,他不断鼓励更多人怀揣梦想,不懈奋斗。他参与组织了班级为农村孩子们送爱心活动;他也通过学校组织的赴少数民族地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海西州德令哈市的同学们,告诉他们“人穷志不能穷”、“梦想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2017年行将结束的时候,得知学校团委要组建网上共青团系统,专门搭建一个为青年发声的平台,他觉得机会来了。于是积极报名,并通过严格筛选成为了一名学校共青团系统的评论员。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他的文章开始在青年同学中广泛传播。对于“佛系生活”、“手机网游”、“青春姿态”、“师范生定位”等话题,他持续“输出”,给青年学生做分享,为青年思想做引导。
截至目前,他已发表评论文章100多篇。其中包括《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客户端、团中央未来网、人民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政协网、新华网、《浙江日报》、观点中国、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红网、《中国工商时报》、东湖评论等在内的多家媒体平台都曾发表或转载过他的文章。
2016-2018年间,他还凭借优秀的表现,多次代表学校参加了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举办的全省网评员培训班和陕西省团校举办的全省共青团系统网络宣传培训班,这些难得的培训机会,让他深知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青年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鼓舞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其实,在强德平的身上,同样存在着青年人的理想,在他的字里行间,同样也能看到青年人的担当。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正如强德平时刻告诫自己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只有付出更加专注的努力,社会的正向风标才会不倒;只有肩负更加明确的责任道义,社会发展才会取得长足进步;而用文字书写的倔强青春,更是值得一生回味。”
